中國新聞網-上海新聞
上海分社正文
民盟盟員董芷林從藝60載:缶脈薪火映今朝
2025年05月08日 14:40   來源:中國新聞網  

  中新網上海5月7日電(范宇斌 任曉慧)過去一年,民盟中央美術院上海分院院長、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董芷林一直在為紀念吳昌碩誕辰180周年奔波。在“缶脈薪續(xù)——董芷林師生書畫作品聯(lián)展”的展廳內,2.4米高的巨幅作品氣勢恢宏,原定一周的展期也因觀眾熱情延長至22天;80歲生日時,他舉辦了“董芷林書畫八秩擷餘展”,回顧從藝60年的人生畫卷;如今,他還在籌備著更多有關吳昌碩、王個簃主題的展覽,希望更多人有機會看到“缶派藝術”的風采……

  走進董芷林的工作室,聆聽他對文化傳承的思考,亦從他“順境逆境皆是修行,做好自己便是圓滿”的理念中,窺見了一位藝術家的堅守與豁達。

  董芷林正在創(chuàng)作!∈茉L者供圖

  文化傳承的思與行

  董芷林是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的再傳弟子、王個簃的入室門生,耄耋之年仍奔走于各地展覽與講臺。

  吳昌碩是中國近現(xiàn)代藝術史上一位集篆刻、書法、繪畫、詩文等藝術成就于一身的大成者!皡桥伤囆g講究詩書畫印相融,是中華文化瑰寶,值得代代相傳。石鼓文研究社曾短暫興起,后又歸于沉寂,但至少還有我的學生愿意研習此道,有的甚至獲得全國獎項!倍屏中牢康溃爸灰蠈W,一杯清茶便是拜師禮。文脈的生命力,在于薪火相傳!

  面對現(xiàn)代藝術與市場潮流,董芷林堅信:“傳統(tǒng)書畫的價值不會因時代褪色,如今越來越多的展覽將水墨與當代審美結合,吸引了許多年輕人。我們做的每一場展覽、每一次教學,都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傳統(tǒng)書畫里藏著中國人的精神根脈!

  從“玩”中悟道

  “頑翁”是董芷林的自號,取“頑”字古義——玩。他笑言:“老祖宗造字時,‘習’字本由‘羽’與‘白’組成,意為‘習飛之始’,學習本就是從玩開始的。玩中求進,方得真趣。”這一理念貫穿其藝術生涯。

  董芷林早年拜師王個簃,19歲起隨師22年,每日研習詩書畫印,卻從不覺得苦!袄蠋熃涛摇妗P墨,在石鼓文中找金石趣味,在詩詞里尋畫意,樂趣無窮!

  董芷林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“擷余樓”,源自三國時期董遇“三余”之論——冬者歲之余,夜者日之余,陰雨者時之余。他將自己的公眾號命名為“擷余樓樓主董芷林”,分享詩畫、攝影、習拳的心得,其“認真學畫,開心游玩”的風采可見一斑。

  董芷林的畫作。 受訪者供圖

  作為海派書畫傳承者,董芷林的藝術風格融吳派雄渾與個人清雅于一體,形成“詩、書、畫、印”四絕合一的獨特風貌。他尤擅花卉題材,荷花以蔥俊美秀見長,松竹顯文人鐵骨;山水畫突破傳統(tǒng),重構語言以顯渾融雋永。他堅持文情并茂的文言詩文創(chuàng)作,嚴格韻律、妙于文辭。他曾作為上海畫家代表參加意大利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中國館書畫展,在國際舞臺上展現(xiàn)海派藝術的深厚底蘊。

  從藝之路與民盟同行

  董芷林早年從事美術設計、攝影及國際旅游交易會策展,這段經歷讓他開闊眼界,經常參與國際交流,也讓他對海派文化的多元性理解逐漸深入。

  20世紀90年代初,董芷林加入民盟!懊衩藚R聚了許多文化界同仁,我們常切磋技藝,探討如何推動傳統(tǒng)藝術。”董芷林仍記得幾次和民盟盟員一起去采風的經歷,他們一起進鄉(xiāng)村、進田野,推廣傳統(tǒng)文化、宣傳民盟形象,也在體驗交流過程中逐漸加深自己對藝術和生活的理解。他的恩師王個簃也是民盟盟員,正是民盟的開放、包容和凝聚力讓他找到了歸屬感。

  “尊重與真誠是關鍵!弊鳛槊衩酥醒朊佬g院上海分院院長,董芷林積極聯(lián)系民盟盟員,參與組織各種展覽,努力將吳昌碩一脈的薪火和海派書畫的傳承“從書齋引向公眾”。

  董芷林的攝影作品。 受訪者供圖

  此外,董芷林還是一名善于發(fā)現(xiàn)生活中點滴美好的攝影師:世紀公園的梅花園、嘉定華亭的荷花淀、無錫黿頭渚的櫻花林……光影之間,皆是生活意趣,作畫如是,生活亦如是。(完)

注: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!   

編輯:王丹沁  
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常年法律顧問: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