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中新網(wǎng)上海新聞2月4日電(記者 殷立勤)2月4日(農歷年初七)凌晨4點,鐵路上海站北廣場地下空間內,數(shù)百名旅客裹著羽絨服坐在塑料凳上。頭頂?shù)碾娮悠翝L動著“地鐵首班車4:50發(fā)車”的提示,角落里的熱水器正冒著熱氣,民警王明釗帶著兩名輔警穿行在人群中,輕聲提醒:“需要熱水的可以來打,注意看管好隨身物品。”
這是上海站為應對春運返程高峰啟用的特殊場景——地下應急候車區(qū)。年初六至初七,上海站單日到達客流預計將突破17.5萬、19.6萬人次,其中,僅初七0至6時,就有28班次“紅眼”列車抵滬,夜間到達旅客達27000余人。面對洶涌人潮,靜安警方與鐵路、交通部門聯(lián)手,展開了一場精密的分流“戰(zhàn)役”。
“南車北調”破局:一場看不見的導航博弈
凌晨3點,南廣場恒豐路路口,警長王明釗的制服反光條在車燈照射下格外醒目。他手中的對講機不斷響起:“秣陵路西向東車流積壓,啟動第二預案!”隨著指令下達,兩輛警用摩托迅速駛向擁堵點,引導車輛繞行至北廣場。
“南廣場承擔了80%的客流壓力,但車道資源有限,必須把車流‘掰’到北邊!蓖趺麽摻忉。去年底,靜安警方在南北主干道上新增兩塊引導屏,今年更與導航平臺合作調整“電子圍欄”——當南廣場車流超負荷時,接駁車輛將被自動導引至北廣場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該措施實施后,南廣場晚高峰擁堵時長縮短30%。
在梅園路執(zhí)勤點,記者遇到剛送完乘客的出租車司機陳師傅!艾F(xiàn)在跟著導航繞北廣場進站,反而比擠南邊快!彼钢謾C上的路線圖說,“以前堵半小時是常事,現(xiàn)在10分鐘就能進地下車庫!
地下“暖城”:塑料凳與熱水的溫度
“凌晨的火車站比想象中溫暖。”來自河南的務工者張大姐攥著泡面碗感慨。她乘坐的C3113次列車凌晨2點抵滬,原打算在站外熬到地鐵開班,卻被民警引導至北廣場地下應急候車區(qū)。
這個由閑置空間改造的臨時安置點,配備了1500個塑料凳、4臺熱水器和應急醫(yī)療箱等應急物品。靜安公安分局上海站地區(qū)治安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副主任龔云騁表示,為防止人流對沖,地鐵1號線2號口被劃分為三個緩沖區(qū),每隔15分鐘放行一批旅客。“雖然提前宣傳了春運夜間專線,但多數(shù)外地旅客更信賴地鐵!饼徳乞G坦言,曾有人因不熟悉公交線路,硬是在寒風中等待3、4個小時。
單循環(huán)“魔方”:用標志牌重組車流DNA
“往民立路方向的車走左側道,去大統(tǒng)路的靠右!”上午9點,長安路與恒豐路交叉口,民警王凌峰的哨聲穿透早高峰喧囂。在他身后,新設置的藍色引導牌密集排列,將車流切割成清晰的“單循環(huán)”通道。
這套被稱為“東西單循環(huán)”的交通組織方案,被民警比作“轉動魔方”——恒豐路、長安路進入的車輛導至民立路駛離,民立路來車轉向梅園路,梅園路車流則分流至大統(tǒng)路,形成互不干擾的三段式閉環(huán)。配合地面30余塊動態(tài)指示牌,高峰期車道通行效率提升近三成。
“每個路口都是精密齒輪,錯一個齒整個系統(tǒng)就卡殼。”龔云騁指著指揮室監(jiān)控大屏說。屏幕上,代表車流密度的色塊從深紅漸變?yōu)闇\綠,見證著這場空間重構的實效。
守夜人日志:24小時響應的“柔性防線”
“王警長,B2層有位老人心臟不舒服!”對講機里的呼叫讓王明釗小跑起來。這已是他今晚處理的第6起求助。在警務站的記錄本上,密密麻麻寫著“幫尋丟失身份證”“護送孕婦上車”“調解出租車糾紛”等瑣碎事項。
與剛性管控并行的,是一條“柔性服務鏈”:站區(qū)增設的8個便民服務點提供免費口罩、充電寶;臨時身份證辦理窗口啟用“零材料”極速模式;甚至連警用巡邏車的后備箱都塞滿了姜茶包!拔覀兌鄦栆痪洹⒍嘧咭徊,旅客焦慮就能少一分!蓖趺麽撜f。
凌晨4點45分,地鐵卷簾門緩緩升起,相較平時提前了1個小時。應急候車區(qū)的旅客們站起身,塑料凳與地面摩擦發(fā)出細碎聲響。民警們站在通道兩側,像送別老友般叮囑:“看好行李,注意腳下臺階。”
此刻的上海站,新一輪列車正呼嘯進站。燈火通明的指揮室內,大屏數(shù)據(jù)仍在跳動——這場關乎百萬人歸途的分流戰(zhàn)役,將在晨曦中迎來又一輪攻守。(完)
注: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!
編輯:殷立勤